【什么叫原形畢露】“原形畢露”是一個漢語成語,常用于描述某些人或事物在特定情況下,原本隱藏的面貌、本質(zhì)或缺點被完全暴露出來。這個成語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,通常用來批評那些偽裝良好但最終被識破的人或行為。
一、成語解析
項目 | 內(nèi)容 |
成語名稱 | 原形畢露 |
拼音 | yuán xíng bì lù |
含義 | 原來的面目完全暴露出來,指人或事物的真實面貌被揭示出來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虛偽、做作或隱藏的缺點被揭露 |
情感色彩 | 貶義 |
近義詞 | 真相大白、暴露無遺、原形顯露 |
反義詞 | 表里如一、藏而不露、含蓄內(nèi)斂 |
二、出處與典故
“原形畢露”最早見于清代小說《紅樓夢》中,后來廣泛用于現(xiàn)代漢語中。雖然沒有明確的古籍出處,但其含義源于古人對人性和偽裝現(xiàn)象的觀察。
三、使用場景舉例
場景 | 例句 |
人際關(guān)系 | 他平時裝得很謙虛,結(jié)果一遇到利益沖突,原形畢露。 |
工作場合 | 公司內(nèi)部調(diào)查后,那個一直隱瞞問題的員工原形畢露。 |
社會現(xiàn)象 | 那些打著公益旗號牟利的組織,最終原形畢露,遭到曝光。 |
四、常見誤用與注意事項
1. 不要濫用貶義:雖然“原形畢露”多用于負面情境,但在某些情況下,也可以中性使用,比如揭示真相。
2. 避免過度夸張:不能隨便用來形容所有暴露的行為,要根據(jù)語境判斷是否恰當。
3. 注意對象:該成語更適合用于人或行為,不太適合用于物或抽象概念。
五、總結(jié)
“原形畢露”是一個形象生動、寓意深刻的成語,用來形容人們在關(guān)鍵時刻暴露真實面目。它不僅反映了語言的豐富性,也體現(xiàn)了人們對人性復雜性的理解。在日常交流中,合理使用這一成語,有助于更準確地表達觀點和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