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師表翻譯和原文】《出師表》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寫給后主劉禪的一篇奏章,表達了他對國家的忠誠、對朝廷的擔憂以及對北伐的決心。這篇文章情感真摯、語言懇切,是中國古代文言文中極具代表性的名篇之一。
為了便于讀者理解,本文將提供《出師表》的原文與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,并通過表格形式進行對比總結,幫助讀者更清晰地掌握其內容與思想。
一、文章
《出師表》分為幾個主要部分:
1. 回顧先帝創(chuàng)業(yè)之艱難:諸葛亮回顧了劉備從無到有建立蜀漢的歷程,強調國家的根基來之不易。
2. 陳述當前形勢:指出目前國力衰弱、內外交困,必須謹慎應對。
3. 勸諫后主劉禪:希望劉禪能夠親近賢臣、遠離小人,勤于政事。
4. 表達北伐決心:表明自己愿意為國效命,不計個人得失。
5. 托付后事:最后表達對國家未來的期望與責任感。
整篇文章以“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”為核心精神,體現(xiàn)了諸葛亮忠君愛國、無私奉獻的偉大情懷。
二、《出師表》原文與翻譯對照表
原文 | 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 |
先帝創(chuàng)業(yè)未半而中道崩殂,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。 | 先帝(劉備)開創(chuàng)大業(yè)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,如今天下分裂為三國,益州(蜀漢)疲憊困乏,這真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。 |
然侍衛(wèi)之臣不懈于內,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,蓋追先帝之殊遇,欲報之于陛下也。 | 但是宮廷中的侍衛(wèi)大臣沒有懈怠,邊境的忠義之士奮不顧身,是因為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,想要報答陛下。 |
今有司議論,皆以為不可。然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,皆良實,志慮忠純,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。 | 現(xiàn)在官員們都說不能北伐,但侍中、侍郎郭攸之、費祎、董允等人都是忠良誠實之人,心思純正,所以先帝挑選他們來輔佐陛下。 |
愿陛下親之信之,則漢室之隆,可計日而待也。 | 希望陛下親近并信任他們,那么漢朝的興盛就可以指日可待了。 |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 | 我原本是一個平民,在南陽耕種,只想在亂世中保全性命,不求在諸侯中成名。 |
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咨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。 | 先帝不因我出身低微而輕視我,親自屈尊三次來到我的茅廬,向我請教當時的大事,因此我心懷感激,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。 |
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間。 | 在軍事失利時接受重任,在危急關頭奉旨行事。 |
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 |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、盡忠陛下的職責所在。 |
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當獎率三軍,北定中原,庶竭駑鈍,攘除奸兇,興復漢室,還于舊都。 | 現(xiàn)在南方已經平定,兵力充足,應當激勵三軍,北伐中原,盡我所能,鏟除奸賊,復興漢室,回到舊都洛陽。 |
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。 | 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、盡忠陛下的職責所在。 |
三、結語
《出師表》不僅是一篇政治文書,更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之作。它體現(xiàn)了諸葛亮對國家的責任感、對君主的忠誠以及對理想的執(zhí)著追求。通過原文與翻譯的對照,我們更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情感與歷史意義。
無論是學習古文還是了解歷史,《出師表》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讀的經典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