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不恥下問的上一句是什么】“不恥下問”是一個常見的成語,出自《論語·公冶長》。這個成語的意思是:不以向地位或?qū)W問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恥。它強調(diào)了虛心求教、謙遜好學的精神。
在學習和生活中,“不恥下問”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態(tài)度,尤其在面對不懂的問題時,能夠放下身段,主動請教他人,往往能更快地掌握知識、提升自己。
一、總結(jié)
“不恥下問”的上一句是: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。
這句話出自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子曰:‘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也已。’”
后來,人們將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與“不恥下問”結(jié)合在一起,形成了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不恥下問”的完整表達,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勤勉、說話謹慎,并且樂于向他人請教,體現(xiàn)出良好的學習態(tài)度和道德修養(yǎng)。
二、表格對比
成語/句子 | 出處 | 原文 | 含義 |
不恥下問 | 《論語·公冶長》 | “不恥下問” | 不以向地位或?qū)W問較低的人請教為恥 |
敏于事而慎于言 | 《論語·公冶長》 | 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 | 做事勤勉,說話謹慎 |
整體搭配 | 《論語》后人整理 | “敏于事而慎于言,不恥下問” | 強調(diào)勤奮做事、謹慎言語,并樂于請教他人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強調(diào)的是行動力與語言的克制,而“不恥下問”則體現(xiàn)了學習的態(tài)度。兩者結(jié)合,構(gòu)成了一種理想的學習者形象——既努力實踐,又善于思考,同時不懼向他人請教。
在現(xiàn)代社會中,這種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義。無論是在職場、學術(shù)還是日常生活中,保持謙遜、不斷學習,都是取得進步的關(guān)鍵。
通過了解“不恥下問”的出處及其前一句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,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一成語的內(nèi)涵,也能從中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。